事实上,由于我国物流行业标准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且各个行业标准参差不齐,标准化建设工作进程十分缓慢。田帅辉指出,这些国际物流项目的标准化建设主要针对单一项目具体进行标准化,并没有大范围的全面推行开来。
原标题: 物流标准化"短板"或将影响"一带一路"
针对近期商务部和财政部牵头对京津冀三地共同推进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为提高京津冀区域物流标准化水平,商务部、财政部、国家标准委三部门在2014年选择北京作为物流标准化试点,先行探索经验,并已经初步取得了企业联盟共推、单元化物流提效等创新成果。
为促使物流标准在更广范围内实施,提高标准的通用性、协同性、一贯性,今年三部门继续围绕京津冀区域选择了天津、石家庄、唐山作为试点城市,希望能更好地发挥试点的带动辐射作用,促进提高京津冀区域物流标准化水平。目前,北京、天津、河北都在积极推动相关工作,近期拟结成物流标准化工作联盟,并重点做好四件事:一是保持政策协同、工作对接,二是力争实现标准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三是实现标准化设施设备技术、流通规范和诚信体系互认,四是实现统计监测分析成果共享。
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加强对京津冀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既要积极调动广大企业推广应用标准的积极性,引导京津冀地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结对子”协同推进标准化,带动提高区域物流标准化水平;又要加强总结,发挥相关行业协会作用,积极搭建京津冀地区交流平台,推广创新的典型案例经验。
物流业标准化“短板”亟待解决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代物流逐渐与“互联网+”技术产生深度融合。2015年7月,商务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了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是一种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它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和竞争制高点。
近期,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也表示,重大工程包实施中的现代物流重大工程,将充分体现国务院关于“互联网+”一系列的要求。
对此,有专家分析指出,现代物流在“互联网+”的转型过程中,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成为转型的必要前提。
物流标准化是指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和包装、装卸、运输、配送等各类作业的作业标准和管理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并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推动物流业的发展。
我国物流标准相对滞后
近几年,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猛,各行业的物流标准还没能够完全统一,政府各部门、行业协会、各企业也正在共同推进物流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在物流标准建设的过程中,也必然将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
事实上,由于我国物流行业标准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且各个行业标准参差不齐,标准化建设工作进程十分缓慢。
中物汇成物流研究院物流专家刘学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行各业都拥有各自的物流标准,且物流标准都不一致,导致物流标准化统一工作复杂且进程缓慢,除此之外,物流标准化工作包括硬件、软件、术语、文件等各方面的标准化,具体比如车辆的型号、拖牌的型号、信息的接口都必须标准化。同时物流标准化建设不仅包括行业内部的标准化,还包括行业之间的物流标准化,比如之前公路和铁路两种运输方式因托盘尺寸不一致,导致出现了衔接问题。另外,由于物流设备标准化的转化成本较高,且需要一定的周期,所以标准化建设仍然在艰难地进行中。”
“由于目前国内物流发展太快,导致企业在管理方面产生疏忽,企业内部标准化工作的执行力不强,同时,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缺乏合作的理念;政府部门则是在物流标准化的配套监管上跟不上节奏,全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部门从上至下针对物流标准化进行监督执行工作;技术方面不存在什么问题,国内已经应用了许多高科技的自动化设备,国外有的设备,国内也差不多有了。”重庆邮电大学物流领域专家田帅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另外,有分析人士指出,我国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在物流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许多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物流标准缺乏统一规范,物流设施和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所以导致了物流无效作业增多,物流成本上升。
据悉,国务院在《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就物流标准化提出的相关指导性意见称:“完善标准,提高效率。推动物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一体化运作,实现物流作业各环节、各种物流设施设备以及物流信息的衔接配套,促进物流服务体系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