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口罩防护服有“量”更有“质”
——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抗击疫情推进复工复产提供标准化支撑
编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标准委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用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印发以来,各标准化技术组织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充分发挥了标准化技术组织在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方面的作用。
本报记者采访了其中工作卓异、业绩突出的部分技术委员会,现予刊出,以飨读者。
□ 本报记者 徐 风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异常紧缺。全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个体防护标委会)秘书处立刻意识到,抗“疫”防疫,不仅防护用品生产企业要开足马力生产,还有其他企业转而生产防护用品,防护用品需要“量”,同样需要“质”,标准化要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同时发力。
号召委员单位第一时间复工复产
个体防护标委会秘书处根据疫情初期的信息,认为除一线医务工作者,公安、消防、环卫、交通运输等直接参与抗击疫情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也面临着巨大的被感染风险,都必须佩戴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公众也需要大量的个体防护用品。但是,医用防护物资仅能满足一线医护人员的需求,其他前线人员只能靠供应量较大的个体防护装备来保障安全。这样,KN95口罩、护目镜、隔离服等个体防护装备就会在抗击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个体防护标委会及下属分委会的委员单位包括88家骨干企业和23家权威科研检测机构。疫情暴发后,个体防护标委会秘书处紧急协调各防护物资生产厂家、科研检测机构以最快速度复工复产,全力以赴提供防护物资的保障。
疫情初期口罩紧缺,首先全力投入生产的是个体防护标委会的成员单位。荆州思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从春节前开始24小时不间断生产口罩,克服人员短缺、材料告急、物流停运等种种困难,尽最大努力组织生产。3M中国有限公司复工复产面临着和荆州思创一样的困难,但其在上海的口罩生产基地在春节期间同样保证了24小时不停歇保持生产。同时该公司紧急调配库存资源,向武汉地区捐赠了80箱医用口罩、1330箱防护口罩及洗手液等价值超过700万元的疫情防控物资。
检验检测是抗击疫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个体防护标委会成员单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生产检测技术中心、江苏省特种安全防护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技术检测中心等相关科研检验检测机构纷纷放弃休假,迅速恢复正常检验,加班加点出具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产品检测报告,解答技术咨询上千条。
紧急开展防护服技术指标对比
个体防护装备标准体系是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初期,我国紧急从海外进口了一批防护服,国内外标准的一致性、国外相关防护服可用性等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个体防护标委会秘书处在接到国家标准委标准查询对比任务后,立即组织专家紧急开展国内外化学品防护服标准查询、对比、分析工作。
在化学品防护服标准方面,委员会针对欧盟标准和ISO标准与我国的《防护服装 化学防护服通用技术要求》《防护服装 固体颗粒物化学防护服》国家标准内容和技术指标进行了比对分析。结论是,我国化学防护服国家标准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同类型化学防护服标准相比,在主要技术指标设定上基本一致,部分技术指标要求更严格。
申报国际标准支撑全球抗“疫”
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呼吸防护分会(ISO/TC94/SC15)的国内技术对口组织,个体防护标委会一直与ISO/TC94/SC15保持良好沟通交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国传播蔓延,如何确保不同风险人群做好防护,并将宝贵的医疗防护口罩留给医护人员,是世界各国在类似情况下都需要面临的问题。按照国家标准委的要求,个体防护标委会分析研究了ISO现行标准情况,发现并无各类口罩选用标准,因此提出由中国牵头制定国际标准。个体防护标委会已向国家标准委、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申请,即将开展标准制定工作。该国际标准提案是我国首次在个体防护乃至安全生产领域牵头制定的呼吸防护国际标准,是我国个体防护装备标准化工作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又一次突破。